吾家石砚玄玉色,来自扶桑海中国。
荡摩日月露光精,吞吐波涛含润泽。
天生奇质为世用,海王龙伯不敢匿。
少时得之方外人,四座传玩皆叹息。
二十年来亲翰墨,北走洙泗西梁益。
钱塘会稽屡游历,鬼神呵护同珙璧。
水怪山精皆辟易,佐我为文写胸臆。
上探玄化与为敌,宣畅民彝辅皇极。
云雨布濩飞霹雳,倏忽变迁靡定迹。
谬致声名惊四方,招谤速侮不暖席。
其间损益两相补,砚也于余良尽职。
岂知万事不可料,昔者相亲今不得。
潼关群盗何大剧,窃瞰行人俟昏黑。
金钱虽失不足叹,此砚使我深痛惜。
我非玩物有偏爱,又非昧理苦蔽惑。
直伤美器不遇主,有似贤才受驱迫。
真卿奉使陷叛臣,苏武持节幽异域。
忠肝义胆贯天地,岂忍包羞污凶逆。
孔子春秋至谨严,细事不肯登简策。
大弓宝玉二物耳,特书盗窃惩乱贼。
我诛鼠辈恨无力,著作有心禆六籍。
何时见汝生羽翼,奋飞重来侍吾侧。
不然变化为星辰,照临下土常烜赫。
外物聚散如置奕,胡为念汝长戚戚。
君不见自我得之失无憾,不如萧公差达识。
失砚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失砚叹》:墨池中的惊涛骇浪
方孝孺的《失砚叹》是一部明代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家传石砚的情感变迁。这部作品不仅是方孝孺文学创作的代表,同时也是了解明代文人文化生活的一扇窗口。
《失砚叹》中“吾家石砚玄玉色,来自扶桑海中国”开篇便以其瑰丽的想象和深邃的内涵,奠定了全文的基调。砚台的来历不仅承载着家族的历史,更象征着作者的文化身份与审美追求。这种从自然界到人类精神世界的延伸,使得读者在感受砚台本身奇美的同时,也不禁对其背后的文化意涵产生好奇。
在接下来的叙述中,方孝孺用“少时得之方外人,四座传玩皆叹息”展现了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当时文人中的珍贵地位。砚台不仅用于研磨文字,更是文人雅集时交流思想、品味生活的重要物品。砚台的每一次使用,都伴随着文人的沉思与灵感爆发,这也正是方孝孺所珍视的文房用品的精神所在。
随着时间的流逝,“二十年来亲翰墨”,“北走洙泗西梁益”,“钱塘会稽屡游历”,方孝孺的笔触跨越了地理的界限,描绘了他不断旅行、书写的经历。这一部分不仅展示了他个人的文化足迹,更反映出他对知识与文化的不懈追求。砚台在手,笔墨随心,无论是在繁华的城市还是静谧的乡村,都能留下他的思考与情感的痕迹。
最令人动容的是文章的结尾:“云雨布濩飞霹雳,倏忽变迁靡定迹。”在这里,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世间万物无常的变化,同时也表达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砚台虽历经风雨,但始终保持其本质不变,这正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和传承。
《失砚叹》不仅仅是一篇描述文房四宝的文章,它是对传统文化深沉情感的抒发,是对历史变迁中个体命运的思考,也是对自然美与人文情怀的一次深情礼赞。通过对《失砚叹》的阅读,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趣,还能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