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婶母

园林星聚日,欢意露华初。
别后莺声老,秋来雁字疏。
独伤千里月,空慰万金书。
异地江风冷,萧萧到玉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婶母》是明代诗人方孟式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婶母的怀念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及作品内容: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方孟式,字如耀,是明朝安庆府桐城人,通诗书,能绘事。他与山东布政使张秉文的妻子有姻亲关系,张秉文在济南抗击清军时牺牲,使得方孟式悲痛欲绝,最终投池自尽。这样的经历使他更加珍视家庭和亲情,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深深的情感烙印。
  • 创作时期:根据文献记载,《寄婶母》创作时间大致在崇祯十二年,当时方孟式正处在个人生活的巨大变故之中。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作品往往更能体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这也是《寄婶母》能够打动后世读者的重要因素之一。
  1. 作品内容
  • 诗歌原文
    园林星聚日,欢意露华初。
    别后莺声老,秋来雁字疏。
    独伤千里月,空慰万金书。
    异地江风冷,萧萧到玉除。
  • 诗句解析:这首诗以五言律形式展开,每句均为七个字,共四句,遵循了古典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要求。每句诗都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或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感情。例如,“园林星聚日”描绘了夜晚园林的美丽景色,而“空慰万金书”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1.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寄婶母》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典型的古典诗歌手法,如对仗工整、意象生动。诗中的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哀愁的画卷。
  •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婶母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通过描写离别后的孤独、秋天的到来带来的凄凉以及异地的寒冷,诗人展现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不舍。

《寄婶母》不仅是方孟式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也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也能从中体会到诗人对于家族和亲人的深厚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