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头寺

归计秋江欲买舟,悠悠人事又中秋。
寻僧偶到水头寺,放迹暂同沙外鸥。
断隔红尘看白日,绝非人境是瀛洲。
清泉已定流觞饮,薄暮还堪拄杖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头寺》是明代方献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分析这首诗及其作者,并探究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作者简介
  • 方献夫:方献夫初名献科,字叔贤,后以西樵先生自号,南海(今属广东)人。他是明朝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易学专家。在政治生涯中,他历经吏部员外郎,逐步升至吏部尚书及武英殿大学士等高位。尽管仕途顺利,他却因连续被弹劾而选择辞官回乡。他的去世后谥文襄。方献夫不仅精研儒学,还涉猎道教和佛教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内容解析
  • 秋江买舟与游水头寺:诗的开头两句“归计秋江欲买舟,悠悠人事又中秋”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以及对中秋佳节的思念。接着“寻僧偶到水头寺,放迹暂同沙外鸥”描绘了诗人意外遇见僧人,并与之一同在水边寺庙度过悠然时光的情景。
  • 超然物外:通过“断隔红尘看白日,绝非人境是瀛洲”展现了诗人远离尘嚣、向往仙境般的境界。“清泉已定流觞饮,薄暮还堪拄杖游”则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享受自然美景,进行悠闲的游赏。
  1. 艺术特色
  • 律诗的形式:方献夫的这首诗是一首遵循传统七言律诗格律的作品。这种形式要求严格的押韵和对仗,使得整首诗的音律和谐,节奏明快。
  • 意境的营造:诗中的意象如“秋江”、“水头寺”、“沙外鸥”等,构建了一个幽静淡远的意境。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感受。
  1. 历史地位
  • 文学价值:方献夫的《水头寺》作为明代诗歌的杰作之一,其艺术成就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这首诗不仅是明代文人抒情写景的佳作,也是研究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
  • 文化意义: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诗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精神生活追求的态度,以及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它体现了明代文人在繁忙的仕途之外所追寻的一种超脱与宁静的生活方式。

《水头寺》不仅仅是一首诗作,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不仅展示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和思考的角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