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二夜月

轻云如兽复如楼,吹作鱼鳞渐渐收。
将念客愁连夜雨,故先三日报中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月十二夜月》是明代诗人沈守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沈守正,字允中,浙江钱塘人。万历三十一年举人,官都察院司务。擅长诗文,有《诗经说通》、《四书丛说》、《雪堂集》等作品传世。沈守正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反映了明代文人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 原文内容
    轻云如兽复如楼,吹作鱼鳞渐渐收。
    将念客愁连夜雨,故先三日报中秋。

  3. 诗歌赏析

  • 意象生动:《八月十二夜月》通过“轻云”和“鱼鳞”等形象描绘了夜晚的景象,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动性和画面感。
  • 情感深沉:诗中的“将念客愁连夜雨”展现了诗人因思乡之情而忧愁的心情,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与孤独。
  • 寓意深刻:诗人通过描述月亮的变化,隐喻了自己对家乡或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异乡的孤寂与无奈。
  1. 写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离开家乡到外地任职时所作,反映了他在外漂泊时的心境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2. 艺术特色

  • 结构精巧:全诗结构紧凑,起承转合分明,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
  • 意象鲜明:“轻云”、“鱼鳞”等意象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情感真挚:诗中的情感真实而直接,没有过多修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真挚与复杂。
  1. 历史影响
  • 作为明初的代表诗人之一,沈守正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 他的诗歌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表达思乡情感的主题上,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灵感。
  1. 文化价值
  • 通过对《八月十二夜月》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貌。
  • 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描绘能力,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资料之一。

《八月十二夜月》是明代沈守正的一首重要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才情与智慧,还可以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与人生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