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人日

三年长作客,七日又为人。
旅馆浮双塔,残灯作四邻。
尚寒花事浅,近塞雁声频。
莫骋乘春意,徒增百感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安人日》是一首古诗词,由明末清初的诗人沈一贯创作,收录于多个古诗词网站和平台,这首诗歌以“人日”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人庆祝“人日”的习俗和文化活动。下面是对《长安人日》的详细介绍:

  1. 诗作背景
  • 《长安人日》是沈一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属于每日诗词中的收录范围。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明代就已经流传下来。
  • 关于“人日”的起源,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相传在开天辟地之初,女娲在七天内依次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人。因此,每年的正月初七,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一天被称作“人日”。
  1. 诗意赏析
  • 诗歌开头即点明了“人日”的来历,通过对这一古老传说的引用,展现了人们对这个节日深厚的情感和文化认同。
  • 在这首诗中,沈一贯巧妙地使用了象征手法,将“人日”比喻为人类的生日,强调了人类的诞生与重要性。
  •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古代庆祝“人日”习俗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文化风貌和生活情趣,使读者仿佛穿越千年,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1. 文化价值
  • 《长安人日》不仅是一首具有历史价值的诗歌,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审美情趣,对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了解,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长安人日》作为一首充满历史气息的古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人的艺术才华,还能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