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望夕作

十年六月十五望,昏时月出当巽向。
初从地中已遭蚀,妖蟆大吞魄俱丧。
辗空渐高已半露,黑气轮光两相荡。
其色昏昏赤如血,荧惑红芒近仍抗。
老夫茫茫不识占,但称怪事惊还怅。
未闻官府行护典,太史岂遗还弗谅。
不食而食天自愆,人未容知未容让。
不如买酒洗此月,一洗千年永无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六月望夕作》是明代画家沈周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关于这首作品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长州(今属江苏常熟)人。他是明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他的画作以山水见长,同时在花鸟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其书法则兼备刚柔,自成一家。
  1. 原文及内容
  • 《六月望夕作》的原文如下:
    十年六月十五望,昏时月出当巽向。
    初从地中已遭蚀,妖蟆大吞魄俱丧。
    辗空渐高已半露,黑气轮光两相荡。
    其色昏昏赤如血,荧惑红芒近仍抗。
    老夫茫茫不识占,但称怪事惊还怅。
    未闻官府行护典,太史岂遗还弗谅。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天文奇观的景象。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将月亮的变幻莫测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诗中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天文现象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见解,更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1. 赏析与背景
  • 《六月望夕作》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天象的好奇和追求知识的态度。诗中的“老夫茫茫不识占”表明沈周虽非专业的天文学家,但在观测到奇特的天文现象时,仍然感到惊奇和不解,从而表现出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六月望夕作》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它不仅是明代文人对天象的记录,更是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