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雨行夜宿民家

好鸟知农候,嘤嘤灌木间。
荒村无堠馆,樵斧出柴关。
雨暗车前路,云埋屋后山。
虚疑檐溜急,溪水夜潺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中雨行夜宿民家》是明代诗人沈瓒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沈瓒,字元龙,号无垢居士,明代著名诗人、画家,与杨循吉、王稚登、张凤翼并称为“南都四大家”。他的诗歌创作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尤擅长五言律诗和绝句。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对后世影响颇深。
  1. 诗歌原文
    好鸟知农候,嘤嘤灌木间。
    荒村无堠馆,樵斧出柴关。
    雨暗车前路,云埋屋后山。
    虚疑檐溜急,溪水夜潺潺。

  2. 诗歌赏析

  • 内容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雨夜在山村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人与自然、乡村生活的和谐共生。诗句“好鸟知农候,嘤嘤灌木间”形象地描绘了鸟儿在农事活动中的角色,以及它们在灌木丛中的鸣叫,体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而“荒村无堠馆,樵斧出柴关”则反映了山村的静谧生活场景,以及樵夫们归家的生活节奏。
  •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宁静、朴素的情感,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情感诉求。诗中的“雨暗车前路,云埋屋后山”等句,更是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好鸟”象征自由与生命力,“荒村”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 韵律和谐:诗歌的韵律设计非常讲究,每一句的节奏和韵脚都经过精心安排,使得整首诗在朗读时更加悦耳动听。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明正德年间,即公元1506年至1521年期间。在这个时期,沈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他不仅在诗词创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参与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事务。
  1. 历史影响
  • 《山中雨行夜宿民家》不仅是沈瓒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明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代表。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中雨行夜宿民家》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更是一部反映明代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哲理思考,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喜爱古代文学的朋友来说,这首诗无疑是值得反复品味和深入研究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