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深潭

曲径孤村古庙残,下临潭水拥湍澜。
涛惊不见鼋鼍窟,崖峭那寻鸂鵣滩。
漠漠断碑横草底,苍苍老树入云端。
烟波日暮渔人去,明月一湾万丈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盘古深潭》是一首以描写青县八景之一的盘古庙前深潭为主题的古诗,由明代诗人王家彦创作。这首诗通过对盘古深潭的描绘,体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艺术想象。下面是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介绍: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原文:曲径孤村古庙残,下临潭水拥湍澜。涛惊不见鼋鼍窟,崖峭那寻鸂鵣滩。漠漠断碑横草底,苍苍老树入云端。
  • 背景:据嘉庆《青县志》记载,盘古庙前有一深潭,称为盘古深潭,传为盘古氏所挖。该深潭因河水涌入而在盘古祠下湍急汹涌,并有巨鼋潜其中。诗中描述了这些景象,展现了盘古深潭的壮丽与神秘。
  1. 文学价值及影响
  • 艺术特色:王家彦在《盘古深潭·曲径孤村古庙残》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曲径孤村”、“湍澜”等,生动地勾勒出盘古深潭的自然美景。
  • 历史文化价值: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了解到盘古深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古人如何通过诗文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1. 历史意义
  • 地方文化的传承:王家彦的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青县地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对于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 启发现代文学创作:从王家彦的作品中,可以汲取灵感,进一步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和塑造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追求。

《盘古深潭》不仅作为一首诗歌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且对于现代人在面对自然环境时的思考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