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州察院书壁

旅食京华久,嗟嗟始愿违。
早时思补衮,今日望垂衣。
北极天长拱,东都事已非。
桑田无一寸,何以奠郊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易州察院书壁》是一首明代诗人戴缙创作的诗歌,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戴缙:明代官员,官至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他的政治生涯中,曾因直言进谏而多次被贬谪。在《易州察院书壁》一诗中,戴缙通过对察院(古代负责监察、审判的机构)的描述,展现了自己对国家政治现状的忧虑与不满。
  1. 诗歌原文
  • 旅食京华久,嗟嗟始愿违。早时思补衮,今日望垂衣。北极天长拱,东都事已非。桑田无一寸,何以奠郊畿。
  1. 诗歌解读
  • 社会现实:首句“旅食京华久”表达了诗人长期漂泊在外的生活状态,“嗟嗟始愿违”则反映了他对过去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到无奈和悲伤。
  • 政治立场:接下来的“早时思补衮”和“今日望垂衣”两句,揭示了诗人对朝政腐败的深刻认识以及希望统治者能够有所作为的迫切心情。
  • 自然景象与寓意:诗人通过描绘“北极天长拱”,暗示了对朝廷的不祥之兆和对未来的忧虑。而“东都事已非”进一步强调了朝代更迭的现实。
  • 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桑田无一寸,何以奠郊畿”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深切思考,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力回天的悲壮情绪。
  1. 艺术特点
  • 情景交融:诗歌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义结合起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来反映内心的忧国之情。
  • 意象丰富:诗中的“北极天长拱”、“东都事已非”等意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富含深刻的哲理。

《易州察院书壁》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篇蕴含着深刻政治寓意和历史感慨的佳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明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