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绪(丙寅年)

忍泪尊前不敢弹,隔屏斜立见眉端。
长途愿作云随梦,单枕难凭玉辟寒。
自信功名关妾分,尽留颜色待君欢。
归来会有红窗夜,免把离容再四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别绪(丙寅年)》是唐代诗人韩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末乱世,约在公元904年左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动荡时代和社会的深切感受,以及对个人命运和情感的无奈与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韩偓:唐代著名诗人,字君瑞,号香山居士。他出身于文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韩偓在诗歌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被誉为“小李将军”,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后世赞誉。
  • 诗作特点:韩偓的诗歌以五言律诗为主,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他的诗多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人文关怀。
  • 历史背景:韩偓生活在唐末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1. 诗歌原文
  • 全文:《别绪》
别绪静愔愔,  
牵愁暗入心。  
已回花渚棹,  
悔听酒垆琴。  
菊露凄罗幕,  
梨霜恻锦衾。  
此生终独宿,  
到死誓相寻。  
月好知何计,  
歌阑叹不禁。  
山巅更高处,  
忆上上头吟。  
  1. 诗歌解析
  • 首联:“别绪静愔愔,牵愁暗入心。” 开篇即渲染了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 颔联:“已回花渚棹,悔听酒垆琴。” 描述了诗人回到曾经停留的地方(花渚)的情景,以及回想起过去听过的琴声,透露出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怀念。
  • 颈联:“菊露凄罗幕,梨霜恻锦衾。” 这两句通过描写菊花的露水和梨树的霜降,展现了季节更迭带来的凄凉美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孤独寂寞的生活状态。
  • 尾联:“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 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孤独生活的态度,即使一生独居也无怨无悔,愿意至死都坚守这份执着的爱情和信念。
  • 尾联:“月好知何计,歌阑叹不禁。” 描绘了诗人在月色下的美好时刻,但美好的夜晚并不能缓解他的悲伤,反而让他在歌唱结束后感叹不已。
  • 尾联:“山巅更高处,忆上上头吟。” 这一句似乎是诗人的一种自我慰藉,暗示着不断向上的决心和对过去的回顾,体现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1. 主题思想
  • 社会现实反映: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唐代末年战乱频发的社会现实。诗人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并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混乱和不安的担忧。
  • 个人情感抒发:诗中的“牵愁暗入心”、“此生终独宿”等句子,表达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无奈之情。
  • 爱情忠贞不渝:诗中的“到死誓相寻”表明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守护自己的爱人。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作为象征,如“菊花露”、“梨霜”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句,也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
  • 语言风格:韩偓的诗歌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味,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 情感传达:韩偓的诗歌情感真挚而深刻,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复杂。

《别绪(丙寅年)》不仅是韩偓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诗歌艺术的佳作。它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是研究唐代诗歌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