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秋怀宛叔

已觉江声外,秋情入暮蝉。
竹光留黯澹,桐影渐孤圆。
啼鸟当清夜,疏砧隔远天。
一灯羁客梦,难到石城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近秋怀宛叔》是明代著名诗人王微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王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诗人,还是南北朝时期的杰出派诗人代表之一。

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1. 诗词原文翻译
  • 已觉江声外,秋情入暮蝉:诗人已经感受到远处江水的声响,而秋天的气息也渗透进了傍晚鸣叫的蝉声中。
  • 竹光留黯澹,桐影渐孤圆:透过竹林的光线显得黯淡,而梧桐树的影子逐渐变得孤独且圆润。
  • 啼鸟当清夜,疏砧隔远天:在宁静的夜晚,鸟儿的叫声显得格外清晰,而远处传来的捣衣声似乎穿越了长空。
  • 一灯羁客梦,难到石城边:在这孤寂的夜晚,只有一盏孤灯陪伴着漂泊的旅人,他很难再回到石城的故地。
  1. 诗词赏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与感慨,以及他在异乡孤独生活中的无奈与思乡之情。通过描写自然景象来抒发内心的感受,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与高超的艺术技巧。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江声”、“暮蝉”、 “竹光”、“桐影”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秋天气息的画面。其中,“桐影”和“孤圆”等词语的运用,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美感。
  • 语言风格: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既有南方诗歌的细腻柔美,也有北方诗歌的豪放大气。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审美感染力。
  1. 作者背景
  • 王微的生平:王微是南北朝时期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 历史地位:尽管王微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数量不多,但他在文学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被后世读者所赞誉和传颂。

《近秋怀宛叔》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词作品,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卓越的艺术才能。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