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太行

驱车上太行,山顽无奇石。
逶迤有千盘,石磴转偪侧。
譬如摩空鸟,渐与青云迫。
俯见苍崖间,春花间红白。
山家爱尺土,纵横界如画。
上有千年碑,孔父留辙迹。
摩挲落日迟,返景射石壁。
祗虑豺虎骄,解鞍投荒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太行》是明朝政治家于谦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胸襟,还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志向。下面将详细介绍《上太行》:

  1. 作者简介:于谦,字廷益,号节斋,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是明朝初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以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清廉的品质受到后世赞誉。
  2. 诗歌原文与翻译

西风劲草满天涯,落日暮云归鸟斜。
立马太行望千里,两鬃霜华壮心赊。

  • 诗句解析:第一句“西风劲草满天涯”,描绘了一幅广袤的原野景象,西风吹动着茂盛的草木,无边无际。第二句“落日暮云归鸟斜”则转入夕阳西下,云彩渐散,归鸟斜飞的场景,增添了一种宁静而稍带哀愁的氛围。第三句“立马太行望千里”,诗人骑马在太行山上远望,画面开阔,表达了他遥望远方的豪情壮志。最后一句“两鬃霜华壮心赊”,描绘了诗人两鬓已斑,但雄心未泯,壮志犹在的形象,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1. 作品赏析与评析
  • 艺术手法:该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上太行》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描绘,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反映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人格魅力。
  • 思想内容:诗中蕴含了深远的哲理和人生感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理想。结尾两句尤为引人注目,展现了诗人即便年岁已高,仍怀有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传颂。
  1. 写作背景
  • 历史背景:明朝时期,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心情愈发强烈。
  • 个人经历:于谦在官场上也曾有过起伏,但他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品性,致力于国家的安定与发展。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后人所景仰的楷模。
  1. 名家点评
  • 文学评价:历代文人对该诗的评价都非常高。如清代著名文学家纪昀就曾评价说:“此篇咏景抒情,意蕴深远,堪称佳作。”。
  • 历史影响:于谦作为明朝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其作品和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1. 轶事典故:除了创作《上太行》,于谦还有诸多轶事流传于世。他以廉洁奉公著称,多次拒绝贿赂,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来维护正义。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
  2. 作品赏析鉴赏
  • 艺术特色:《上太行》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简洁而富有力度的语言表达,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摹。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既具画面感又充满情感色彩。
  • 文化内涵:诗中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更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种深沉而广阔的思考,使其成为跨越时空的经典之作。
  1. 读者反响:自《上太行》问世以来,它不仅受到了文学爱好者的喜爱,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许多读者在读后都深受感动,认为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社会责任感。
  2. 相关活动与纪念:为了纪念于谦的伟大贡献和诗歌的魅力,各地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于谦的文学成就,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此外,一些学校和文化机构也会定期举办相关的讲座或展览,旨在让更多人领略到古典诗文的魅力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上太行》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重要价值,更在社会文化层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它的流传和研究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