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上太行,山顽无奇石。
逶迤有千盘,石磴转偪侧。
譬如摩空鸟,渐与青云迫。
俯见苍崖间,春花间红白。
山家爱尺土,纵横界如画。
上有千年碑,孔父留辙迹。
摩挲落日迟,返景射石壁。
祗虑豺虎骄,解鞍投荒驿。
【注释】
上:登上。太行:太行山,在今山西、河北境内,为五岳之一。
驱车:驾车。
顽:愚笨。
千盘:千曲。
偪侧:狭窄曲折。
摩空鸟:形容鸟儿高飞的样子。
渐与青云迫:渐渐与青天接近。
苍崖间:指山崖之间。
尺土:一尺见方的土地。
纵横界如画:指纵横交错的山石界限宛如一幅画卷。
孔父:孔子,字仲尼,春秋时鲁国的大儒,曾做过鲁国的大夫。
摩挲(sā mó):用手轻轻抚摩。
返景:夕阳的余晖反射到石头上。
豺虎骄:比喻强盗或猛兽。
解鞍投荒驿:放下马鞍,逃到一个荒僻的驿站去躲避。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公元754年(天宝三载)秋天登太行山时所作。当时安禄山叛乱,唐玄宗出逃,诗人亲历其境,触目伤怀,写下了这首七言古诗。全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意境幽美。前六句写登山所见,后四句写登山所感,最后四句写登山之思,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首联“驱车上太行,山顽无奇石”两句,起笔突兀,先点明时间、地点及人物。“驱车上太行”,说明作者不是悠闲自得地登山观景,而是急切地要看到眼前的自然风光。“山顽无奇石”四字表明山势险峻,没有奇特的岩石,也暗示着诗人对奇岩怪石的向往。这一句看似简单,却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
颔联“逶迤有千盘,石磴转逼侧”两句,进一步写山路迂回曲折,陡峭险峻。这两句不仅描绘出了太行山的雄浑壮丽,而且表现了登山人的心情。面对崎岖不平的山路,诗人不禁想到“摩空鸟”的形象,似乎自己也在天空中飞翔。“渐与青云迫”,更是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
“俯见苍崖间,春花间红白。”两句,又回到了眼前的景色。诗人站在悬崖之上,俯瞰着下面盛开着的春花,不禁想起了春天里那些盛开在山谷里的花朵。这里的“红白”,既指花色,也暗指春天的气息。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将眼前的风景和心中的思绪融为一体,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颈联“山家爱尺土,纵横界如画”两句,继续描绘了太行山的美景。这里的“尺土”指的是山中的一块平地,而“纵横界如画”则是说这块平地被周围的山峦环绕着,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里的“尺土”一词,既指山中的一块平地,又暗指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尾联“上有千年碑,孔父留辙迹”两句,突然转入正题。诗人来到山上的一个古庙前,看到了一块刻着“孔父”二字的石碑。原来,这里曾经是孔子的足迹之地,而孔父正是孔子的字。诗人在这里驻足观望,仿佛能感受到孔夫子当年行走时的情景。
最后四句“摩挲落日迟,返景射石壁。祗虑豺虎骄,解鞍投荒驿。”则是诗人下山后的感受。在下山的路上,他看着太阳逐渐落下,余晖反射在石头上,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然而,他也担心强盗或野兽会突然出现,于是赶紧解下马鞍,逃到一个荒僻的驿站去躲避。
整首诗通过对太行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诗人在诗中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