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怀瓢所

积雨抱幽独,斋舍何寥寥。
缅怀博陵子,隐处唯一瓢。
濯足双涧深,行歌七岩遥。
如何在城市,巾舄生尘嚣。
蕙草日已萎,松花日已凋。
相思不可见,梦落寒江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中怀瓢所”是明代诗人王恭创作的古诗,全文如下:积雨抱幽独,斋舍何寥寥。 该诗描述了作者在积雨的夜晚里,独自坐在简陋的斋舍之中,内心充满了对博陵子的怀念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朝时期,诗人身处繁华的城市却感到孤独。在连绵的细雨中,他更加感到内心的空虚与寂寞。这种情绪促使他将视线投向了古代隐士的生活。通过对博陵子及其隐居生活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简单生活和精神自由的追求。
  2. 诗歌内容:”积雨抱幽独”,这句直接点明了天气和氛围,积雨让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更加静谧和孤寂。“斋舍何寥寥”,表达了诗人对于简陋住所的感慨。”缅怀博陵子”,这里的“博陵子”指的是古代著名的隐士,诗人通过怀念他们,表达了对那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在修养生活的理想状态的追求。
  3. 情感表达:全诗的情感基调是忧郁和怀旧的。通过对博陵子以及自己生活环境的描述,诗人展现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自然和谐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诗人也表达了一种无奈和辛酸,因为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难以实现这样的理想。
  4. 艺术特色: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王恭采用了典型的古典诗歌形式,如对偶、排比等修辞技巧,使得整首诗既有节奏感又富有韵律美。同时,通过对细腻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使得诗歌既具有画面感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5. 文化价值:从文化角度看,”雨中怀瓢所”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怀的诗歌,也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心灵自由和超然物外的哲学思想的体现。这首诗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精神世界独立自主的重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思和超越。

王恭的《雨中怀瓢所》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艺术价值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思想境界,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