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栖迟共几年,风灯蓬鬓影萧然。
乡关回首思千里,章奏陈情彻九天。
荒径许寻彭泽菊,全家仝上楚江船。
归时莫问生涯事,故物仍存有旧毡。
送人告老还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人告老还乡》是明代诗人王汝玉创作的一首古诗,全文如下:太学栖迟共几年,风灯蓬鬓影萧然。乡关回首思千里,章奏陈情彻九天。荒径许寻彭泽菊,全家仝上楚江船。归时莫问生涯事,故物仍存有旧毡。此诗以质朴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告老还乡之人的内心世界与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主人公在官场上的沉浮和对家园的深深思念。诗中“太学栖迟共几年,风灯蓬鬓影萧然”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在学术领域的成就和岁月的痕迹,也反映了他对于仕途的无奈和对知识的尊重。而“乡关回首思千里,章奏陈情彻九天”则表达了他离开家乡后,每当回首便能想起千里之外的家乡,以及因公事奔波、心系国家的决心。这种情感的交织,既体现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也展示了其深厚的家国情怀。
诗中的景物描写也十分动人。《送人告老还乡》中的“荒迳许寻彭泽菊,全家仝上楚江船”一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诗人邀请家人一同登上船只,寻找彭泽的菊花,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种心灵的归宿。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位官员归乡生活的简单记录,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农工商阶层地位的一种反映。在中国历史上,士人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社会的建设者。通过《送人告老还乡》,我们可以看到士人身份的变迁以及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持。
《送人告老还乡》不仅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吸引读者,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中国封建社会士人生活状态的独特视角。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