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郑二参政

豪气动奎光,金门谒帝王。
朔南归圣治,冠冕出殊方。
绿树孤坟在,青山百越长。
若为官舍里,风暖荔枝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郑二参政》是明代诗人王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及其作者进行详细介绍,以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1. 作者简介
  • 王洪(1379—1420)是明朝浙江钱塘人,字希范,号毅斋。王洪的文学创作生涯非常短暂,仅在洪武二十九年便进士及第,但因早逝未能有更多成就。他的生平虽然简短,但其作品却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和对国家、社会深切的关注。
  1. 诗歌原文
    豪气动奎光,金门谒帝王。
    朔南归圣治,冠冕出殊方。
    绿树孤坟在,青山百越长。
    若为官舍里,风暖荔枝香。

  2. 诗歌解析

  • 豪气与权力:《哭郑二参政》一诗中,“豪气动奎光”描绘了王洪面对权贵时的气势,显示了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谏的性格。同时,“金门谒帝王”则暗示了他对朝廷的忠诚和尊敬。
  • 故土与远方:“朔南归圣治,冠冕出殊方。”表达了王洪虽身处异地,但仍心系故乡,渴望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心态。
  • 自然景观与历史情感:诗中的自然意象如“孤坟”、“青山百越长”,既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情感与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张力。
  • 生活气息与文化氛围:最后两句“若为官舍里,风暖荔枝香。”透露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趣,而“风暖荔枝香”又与王洪所处的时代背景相映成趣,体现了他在官场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哭郑二参政》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象征。它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个人情感的独特表达,同时也是王洪个人生命轨迹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了解,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