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还莆田

都门相送处,无奈柳条长。
咒引天花落,经翻贝叶香。
浮杯吴水绿,飞锡海天苍。
后夜涵江月,应期到上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僧还莆田》是明代诗人王褒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王褒(生卒年不详),字子渊,明初著名文学家。他与杨维桢、高则诚并称“后三”,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王褒的诗歌风格清新淡泊,以描写自然景观和表达个人情感见长,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理想与审美情趣。
  2. 诗作原文:都门相送处,无奈柳条长。咒引天花落,经翻贝叶香。浮杯吴水绿,飞锡海天苍。后夜涵江月,应期到上方。
  3. 诗意赏析:王褒通过简洁而充满画面感的语言,将一幅幅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出来。首句“都门相送处,无奈柳条长”中,作者通过对杨柳依依不舍的形象描述,营造出一种别离的氛围;第二句“咒引天花落,经翻贝叶香”则用天花和贝叶的飘落,象征着僧人的离去,而经卷的翻阅则代表了修行的虔诚。此外,“浮杯吴水绿,飞锡海天苍”描绘了送别场景中的自然景色,以及僧人乘船远行的壮观画面。最后一句中的“后夜涵江月,应期到上方”不仅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祝愿,也寓意着佛法的高远和永恒。
  4. 创作背景:关于王褒创作此诗的具体年代及背景不甚明确,但可以推断,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特殊的场合,如朋友或家人离别时所作。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与古代文人的离愁别绪相契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共同心理体验。

王褒的《送僧还莆田》不仅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诗篇,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生、感悟自然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