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怜儿苦

父母怜儿苦,送投主人乐。
父母心常存,主人恩易薄。
有如涸辙鱼,江南望漠漠。
有如霜林鸟,林稀无栖泊。
东邻岂无主,雕梁而黝垩。
西邻岂无主,衣食亦不恶。
也知恩易深,初非父母托。
彼恩诚则然,我心宁不怍。
所贵守分义,甘心死帘幕。
皇天如有知,白日清霜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父母怜儿苦》是明代诗人王佐的作品,全文如下:父母怜儿苦,送投主人乐。父母心常存,主人恩易薄。有如涸辙鱼,江南望漠漠。这首诗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深切关怀和无私牺牲,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现象中人情冷暖、恩情深浅的不同境遇。下面是对这首文学作品更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王佐,明代文人,其作品多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社会与自然的感悟。他的作品以抒情为主,风格古朴,语言简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作品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王佐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同情与关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3. 主题思想:《父母怜儿苦》通过对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厚意与子女在社会中所受冷漠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情冷暖和道德沦丧的现象。诗中的“父母怜儿苦”和“主恩易薄”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无尽的关爱和期望,而“主人恩易薄”则揭示了社会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父母怜儿苦》不仅是王佐个人的抒情之作,更是明代社会的一面镜子。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状。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观念的体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