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廷宪训导之夏邑

好在孙明复,皋比夏邑临。
春归孟潴野,云散砀山阴。
梁宋诗书古,江淮控带今。
睢阳双庙在,为我一追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孙廷宪训导之夏邑》是明代诗人王鏊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鏊的文学才华,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和地方文化特色。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

  1. 作者简介
  • 王鏊的生平: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王鏊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等著作传世。
  • 诗歌创作特点:王鏊的诗歌多表现其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他的诗歌既有宏大的主题,也有细腻的情感描绘,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 诗歌原文与赏析
  • 诗句解析:好在孙明复,皋比夏邑临。春归孟潴野,云散砀山阴 这句中的“皋比”,原指古代贵族在车上所悬挂的象牙杖,这里比喻孙廷宪训导的地位和权力。”临”则暗示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 情感表达:“梁宋诗书古,江淮控带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当代政治和文化地位的重视。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诗中通过对夏邑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的敬畏。
  • 语言精炼:全诗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每个字每句话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味。这种精炼的语言使得诗歌更加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艺术享受。
  1. 历史背景
  • 明朝的社会环境:明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活跃,诗歌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的重要载体。王鏊作为明代名臣、文学家,其作品自然受到了时代的熏陶。
  • 教育的重要性:在明朝时期,教育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被视为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此,对教育者的表彰和颂扬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送孙廷宪训导之夏邑》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是王鏊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研究明代文化和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的读者而言,这首诗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值得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