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再得孙复次前韵

一岁中间孙再见,马家谁数白为眉。
冰轮满正中秋夜,光岳完当丙子期。
书卷家传吾欲付,麒麟抱送梦堪思。
从今好学汾阳颔,尚见箕裘克绍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月十五夜再得孙复次前韵”是元和十三年中秋夜时白居易所作,这首诗通过描写月亮、抒发人生感慨,反映了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诗歌原文
    一岁中间孙再见,马家谁数白为眉。
    冰轮满正中秋夜,光岳完当丙子期。
    书卷家传吾欲付,麒麟抱送梦堪思。
    从今好学汾阳颔,尚见箕裘克绍时。

  2. 诗歌赏析

  • 主题与情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首联“一岁中间孙再见,马家谁数白为眉”暗示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第二联“冰轮满正中秋夜,光岳完当丙子期”则展现了中秋之夜的美景及其与历史周期的联系,寓意着希望和期待。第三联“书卷家传吾欲付,麒麟抱送梦堪思”反映了作者对知识和文化的珍视以及美好梦想的追求。末联“从今好学汾阳颔,尚见箕裘克绍时”则是对后代的期望,希望自己能继续传承家族的文化和智慧,以实现个人的理想。
  • 艺术特色与技巧:此诗采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如“岁中孙再见”与“白为眉”,通过自然景象来隐喻人世的变化;又如“光岳完当丙子期”中的“光岳”象征着国家,表达了作者对国泰民安的期望。此外,诗中大量使用典故和象征,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和深度。
  1. 背景信息
  •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中秋夜,此时白居易已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住在浔阳。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写月寄情,抒发了对人生、命运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1. 文学影响
  • 《八月十五夜再得孙复次前韵》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唐代诗歌史上。其不仅展示了白居易作为“诗仙”的豪放风格,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同时,该诗也显示了白居易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以及对个人价值的坚守和追求。

白居易的《八月十五夜再得孙复次前韵》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佳作,也是一首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月光的描绘和对人生、历史的反思,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深刻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