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荒叹

我行洞庭野,万木皆葳蕤。
就中柑与橘,立死无孑遗。
借问何以然,野老为予说。
前年与今年,山中天大雪。
自冬徂新春,冰冻太湖彻。
洞庭苦无田,种橘充田租。
霜馀树树金,寄此万木奴。
悠悠彼苍天,三白望为瑞。
如何为橘灾,斩伐如剑利。
饤饾索宾筵,贡篚缺王事。
曾闻后皇树,不过淮之郊。
他处岂独无,洞庭号珍苞。
衢州徒菌蠢,湘潭亦寥梢。
地气信有偏,天灾曷仍遭。
物贵固难成,难成复易槁。
遂令洞庭人,为计恨不早。
从今原隰间,只种桑与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橘荒叹》是明代诗人王鏊所创作的一首古诗,主要讲述了洞庭湖地区因天大雪导致无田可种而只能种植橘子来缴纳地租的情况。下面将具体介绍文学作品《橘荒叹》:

  1. 作者介绍:王鏊,明朝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生活在一个多事的时代,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现实情况。他的诗歌往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2. 诗作原文:《橘荒叹》是王鏊在洞庭湖边行走时所作,通过对洞庭湖畔万木葱茏景象的描绘,引出了橘子被大量砍伐的悲惨情景。诗中“就中柑与橘,立死无孑遗”表达了橘子几乎被砍伐一空的惨状。
  3. 作品背景:《橘荒叹》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朝时期,洞庭湖区域遭受到了严重的灾害,特别是连续的大雪导致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农民们不得不改种其他作物来缴纳地租。在这种背景下,橘子成为了主要的税收作物。
  4. 主题思想:《橘荒叹》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社会观察,传达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冲击和农民生活的艰难。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如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土地制度等问题。
  5. 艺术特色:《橘荒叹》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了丰富的情感,通过对洞庭湖畔的自然景色和社会现实的描绘,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此外,诗中的意象鲜明,如“霜馀树树金”,形象地描绘了橘子挂满枝头的景象。

《橘荒叹》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也是一首深刻揭示社会问题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