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梧七首 其二

春朝起常迟,欲觉还偃仰。
隔窗幽鸟声,日照梧桐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庭梧七首其二”是明代诗人王鏊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该诗作于明代,是王鏊在春朝时所作。
  • 作者生平:王鏊,字定国,号潜斋,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与文人的情感世界。
  • 时代背景:诗中描绘的场景发生在春天,这个季节自然景色宜人,也是诗人情感较为丰富之时。
  1. 诗歌内容
  • 诗意阐释:首句“春朝起常迟,欲觉还偃仰”表达了早晨起床后因懒散而迟迟不愿起身的情景。次句“隔窗幽鸟声,日照梧桐上”则描绘了窗外鸟儿的叫声以及阳光照射在梧桐树叶子上的美景。
  • 意象运用:“隔窗幽鸟声”中的“幽”字,突出了鸟儿叫声的微妙与悠扬。“日照梧桐上”通过光影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与层次感。
  •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春天生机勃勃的赞美之情。
  • 艺术特色:此诗采用了朴素无华的语言,以平实的笔触刻画出了一幅清新脱俗的春日图景,体现了王鏊擅长捕捉自然之美的艺术特点。
  1. 鉴赏评价
  • 艺术价值:作为明代的文学作品,《庭梧七首其二》以其朴实无华的风格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摹受到了后世读者的喜爱与赞赏。
  • 文化内涵:诗中不仅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怀,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教育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让人们更加亲近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王鏊的这首《庭梧七首其二》是一首表现春天景色和个人情感的佳作。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在文化和教育层面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无论是作为文学作品的欣赏,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学习,这首诗都是值得细细品味和研究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