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欲求遗草,今来访故庐。
北窗存卧席,东壁有藏书。
墨沼春苔长,琴台夜月虚。
年年桂花发,人拟子云居。
访空同先生故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空同先生故宅》是明代诗人王慎中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空同先生故宅的描绘,展现了王慎中对这位文人雅士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王慎中是明代福建晋江人,字道思,初号南江,更号遵岩。《访空同先生故宅》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王慎中的一次访旧之旅。他曾长期在官场任职,后因不愿与夏言为伍而辞官归隐。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空同先生故宅的深深怀念,也反映了他在归隐之后,对于过去岁月的回忆以及对先贤遗风的追慕。
诗的首句“久欲求遗草”,即表达了他长久以来对于寻找空同先生遗稿的渴望与决心。这种情感源自于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前贤的尊重。接着,“今来访故庐”,则是王慎中实际行动的体现,他亲自来到空同先生的故居,希望能够一睹当年先生的风采。
“北窗存卧席,东壁有藏书”两句,形象地描绘了空同先生故宅中的景象。北窗下留有先生当年休息的卧席,东壁上则摆满了书籍,这些细节不仅勾勒出了故居的布局,更透露出空同先生学识渊博、生活简朴的性格特点。
“墨沼春苔长,琴台夜月虚”两句,则进一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衬托出空同先生故居的幽静与清雅。墨池旁生长着春苔,象征着岁月的沉淀;琴台上空挂着一轮孤月,反映出时间的流逝与先生的高洁情操。
“年年桂花发,人拟子云居”两句,则将王慎中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空同先生的身上。每年桂花盛开时,人们都会想象着空同先生居住的地方,仿佛他也在那里悠然自得。
《访空同先生故宅》不仅是一首表达对故人怀念之情的诗歌,更是一幅充满文化气息和历史感的画卷。通过对王慎中与空同先生故居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内涵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王慎中的生活态度、文学追求以及他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