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凫岩观瀑布泉

倾崖东峡雷霆斗,悬水鱼龙起清昼。
惊风乍卷飞雨来,青山石上无停埃。
窈窕灵源深不测,一望明河万山白。
轻如飞丝散如雾,寒沫蒙蒙湿江树。
人烟住比武陵溪,片水桃花自来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徐凫岩观瀑布泉》是明代诗人沈明臣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描绘了徐凫岩瀑布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赞美。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作者的背景:

  1. 作者介绍
  • 基本信息:沈明臣,明浙江鄞县人,字嘉则。他为诸生,曾与徐渭共事于胡宗宪幕下。有诗名,且其诗歌作品丰富,被收录在《丰对楼诗选》、《荆溪唱和诗》、《吴越游稿》等著作中。
  • 艺术成就:作为一位多产的诗人,沈明臣的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风格各异,既有豪放激昂之作,也有细腻婉约之词。他的诗歌在当时及后世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和传颂。
  1. 诗歌内容
  • 瀑布景象:诗中的“无风急飘雨,潜壑奔晴雷”描述了徐凫岩瀑布在没有风的情况下自天而降的雨景,以及瀑布冲刷岩石时发出的轰鸣声。
  • 视觉感受:“诧目银汉泻,心惊摧素麾”通过视觉和心理的双重冲击,表达了诗人对于瀑布壮阔景象的强烈震撼与敬畏之情。
  • 情感体验:“忘疲强临瞰,剧恐神理违”描绘了诗人不顾疲劳,极力想要亲眼目睹瀑布奇观时的紧张与兴奋。
  • 自然美:诗中对瀑布形态和声响的描述,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与追求。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沈明臣生活在明朝中期,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墨客有机会进行文学创作,诗歌成为表现个人情感和审美的重要途径。
  • 个人经历:据记载,沈明臣曾参与胡宗宪的幕府工作,并因其才学受到赏识。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 文化传统:明代诗歌有着深厚的传统,文人雅集、吟诗作赋成为了当时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沈明臣的创作自然受到周围文人的影响和启发。
  1. 文学价值
  • 语言特点:诗歌采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如“飞雨”、“鱼龙起清昼”,使得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 艺术技巧: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思想内涵:通过对徐凫岩瀑布的自然景观描写,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 文化意义
  • 自然保护意识:在当今社会,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从沈明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领悟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重要性。
  • 美学教育:诗歌中的自然美景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还能够启迪人们的审美情趣,提升人们的美学素养。
  • 文化传承:沈明臣的作品作为明代诗歌的一部分,对于研究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后世影响
  • 文学地位:沈明臣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而且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也不断被后人传诵和研究。
  • 研究价值:对沈明臣诗歌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明代诗歌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
  • 启示作用:沈明臣对自然美的赞美和追求,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徐凫岩观瀑布泉》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它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忘欣赏和保护身边的自然景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