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曲五首 其二

组练千重色似冰,陇头亲见将星明。
鸟蛇结阵云横野,貔虎连营月近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出塞曲五首·其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 翻译:早晨进入东门营,晚上登上河阳桥。夕阳照耀着大旗,马儿在风中嘶鸣。平原上布满了帐篷,各个部队都在招揽士兵。
  1.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诗中通过对日落时分行军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一种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落日和风声的描写,不仅营造了一种边塞特有的荒凉与苍凉,也反映了士兵内心的不安与坚定。
  • 情感表达:通过“马鸣”和“风萧萧”等字眼,杜甫表达了士兵对即将到来战斗的恐惧与期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豪情壮志,展现了军人的刚毅与不屈。
  • 结构布局:全诗以时间顺序展开,从“朝进东门营”到“暮上河阳桥”,再到“落日照大旗”,最后到“马鸣风萧萧”。这种布局使得整首诗既有节奏感,又有层次感,生动地再现了士兵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1. 诗歌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诗中的“落日照大旗”与“马鸣风萧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给人以宁静和平的感觉,后者则传达了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氛围。
  • 细节描写:诗中对“平沙列万幕”和“部伍各见招”的描述,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刻画场景,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士兵们的生活环境和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 象征意义:大旗在夕阳下的影子可能象征着军队的荣耀和使命;而马鸣声则可能象征着战争的激烈和残酷。这些象征都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1. 历史背景与社会影响
  • 历史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安史之乱期间,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以及士兵的生活状态。这一时期的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冲突给士兵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 社会影响:这首诗通过描绘士兵的生活,揭示了战争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杜甫的《后出塞五首·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士兵生活状态的诗篇,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和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