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风馆用阳明先生韵

雨沃新苗翠已痕,石溪曲曲正流浑。
千山淑气开南楚,十里莺声自一村。
未有涓埃沾白屋,漫留灯火照黄昏。
罗施升斗还叨窃,惭问湘累万古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宣风馆用阳明先生韵》是明代诗人汪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汪坦,字仲安,号诚环,浙江鄞县人,明代著名诗人。
  • 汪坦年少时即酷爱学习,曾以国子生身份被选入朝廷,后在藩王府中任职,晚年归隐于大雷山,终日吟咏讽诵,其诗作在当时颇有造诣,有《石孟集》等著作传世。
  1. 诗歌原文
    雨沃新苗翠已痕,石溪曲曲正流浑。
    千山淑气开南楚,十里莺声自一村。
    未有涓埃沾白屋,漫留灯火照黄昏。
    罗施升斗还叨窃,惭问湘累万古魂。

  2. 诗歌赏析

  • 意境与画面:《宣风馆用阳明先生韵》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美景色,如新芽被雨水洗涤后的青翠,石溪的清澈流淌,以及远处山峦间的清新气息和乡村中的莺歌燕舞。这些景象不仅生动形象,也透露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 抒情与哲理:诗中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以及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怀。通过“未有涓埃沾白屋”一句,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公正和公平的追求,以及对那些辛苦劳作却得不到回报者的同情。同时,“罗施升斗还叨窃”,更是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腐败现象。
  • 艺术特色:汪坦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却又富有音韵之美。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有豪放的壮阔,也有细腻的柔情,展现了明代诗人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造诣。
  • 文化价值:作为明代的文学作品,《宣风馆用阳明先生韵》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也为后世研究明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 创作背景
  • 汪坦在官场生涯中经历了不少波折,但并未放弃对文学的追求。他在隐居大雷山期间,日夜吟咏,形成了大量作品。
  • 根据屠隆的评价,汪坦的诗诸体皆高超,可见其诗歌造诣之深。
  1. 历史影响
  • 《宣风馆用阳明先生韵》不仅是汪坦个人作品的代表,也是明代诗歌艺术成就的体现。它为后人研究明代诗歌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 该诗的流传使得更多的读者能够了解到明代诗歌的魅力,从而促进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发展。

《宣风馆用阳明先生韵》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激励着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从而更好地领会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