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杂咏 其四

石鼎微熏茉梨香,椰瓢满贮荔支浆。
木棉花落南风起,五月交州海气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岭南杂咏 其四》是明代诗人汪广洋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岭南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地方文化。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一剑南来两鬓星,肩舆随处看丹青。
    岂知庾岭梅边客,却上交州海角亭。
    岛屿潮来日欲曛,聱牙蛮蛋动成群。
    挐舟尽入沙湾泊,为避犁头海上云。
    海滨朝夕易炎凉,湿气蒸人沁薄裳。
    昨日崖州有船到,满城争买白槟榔。
    石鼎微熏茉藜香,椰瓢满贮荔支浆。
    木棉花落南风起,五月交州海气凉。
    雁翅城东涌怒涛,外洋水长蜑船高。
    莫言昨夜南风急,今日登盘有海蚝。
    越盐如雪赛吴盐,藷蓣初肥竹笋甜。
    何事眉山苏太守,只将双蟹较团尖。
    村团社日喜晴和,铜鼓齐敲唱海歌。
    都道二年生计足,五收蚕茧两收禾。
    番禺南望渺烟波,怪底鱼龙出没多。
  2. 诗的赏析
  • 描绘岭南风光:首联“一剑南来两鬓星,肩舆随处看丹青”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岭南地区行走所见的景致。这里的“一剑”可能指的是某种特定的物品或标志,而“两鬓星”则形容诗人年岁增长后的形象。整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当地文化的欣赏,又暗示了其旅途的艰辛与时光的流逝。
  • 反映地域特色:中间各联则具体描绘了岭南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活动等特色,如“岛屿潮来日欲曛”描绘了海岛潮涨的景象,“木棉花落南风起”则写出了季节变换时的自然美。这些诗句通过对岭南特有景物的描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岭南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地域文化。
  • 展现民俗生活:末尾两联“越盐如雪赛吴盐,藷蓣初肥竹笋甜”通过对比南方与北方的食材特点,展示了岭南地区丰富的物产和当地的饮食习惯。同时,“何事眉山苏太守,只将双蟹较团尖”则通过引用历史人物苏轼(苏太守)的故事,表达了对岭南地区独特饮食文化的喜爱。
  1. 诗人介绍
  • 创作背景:汪广洋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在当时就已受到广泛关注。他的诗歌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个人情感的思考。
  • 风格评价:汪广洋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意境优美著称,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岭南杂咏 其四》便是这样一首集自然景观描写与文化风情于一体的佳作,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审美眼光。
  1. 文学价值
  • 艺术成就:作为明代岭南地区的文学作品,《岭南杂咏 其四》不仅记录了岭南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还体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和敬仰之情。诗中的意象生动、画面鲜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 思想内容:在表达对自然美景赞美的同时,汪广洋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他通过描绘岭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情感深深打动了后世读者,使其成为了解和研究明代岭南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
  1. 历史地位
  • 文化遗产:《岭南杂咏 其四》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 学术研究:对于研究者而言,《岭南杂咏 其四》是了解明代岭南地区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为后续的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岭南杂咏 其四》不仅是明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