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潼关喜得长安

关陜喉襟在必争,一呼谁敢抗前旌。
华阴父老头如雪,解道黄河此日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潼关喜得长安》是明代诗人汪广洋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杰作,也是研究元末明初历史与政治的珍贵资料。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汪广洋,元明间扬州府高邮人,流寓太平。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诗人的个人情感。
  1. 诗歌原文
  • 过潼关喜得长安:关陜喉襟在必争,一呼谁敢抗前旌。华阴父老头如雪,解道黄河此日清。
  • 诗中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1. 诗歌鉴赏
  • 意象运用:诗人通过“关陜”和“黄河”等意象,将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展现了深刻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 韵律和谐:诗句朗朗上口,音节铿锵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 主题鲜明:全诗围绕“过潼关喜得长安”这一中心展开,通过对国家命运和个人情感的描述,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1. 历史意义
  • 《过潼关喜得长安》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反映了元末明初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同时,诗人关注国家命运和个人情感的主题也值得人们深思。

《过潼关喜得长安》作为明代汪广洋的代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独特之处,更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也能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