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陜喉襟在必争,一呼谁敢抗前旌。
华阴父老头如雪,解道黄河此日清。

【注释】潼关:古地名,在今陕西省。长安:古都城名,在今西安市。陕州:古地名,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关陕”泛指南北地区;“喉襟”比喻要害之地。争:争夺。指兵戎相见。抗前旌:高扬军旗。雪:指老人头发如霜。黄河清:指河水变清,喻国泰民安。

【赏析】此诗是诗人于元和五年(810)春过潼关时所作。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吐蕃攻扰西北边境,宰相裴度率师征讨有功。诗人为裴度的捷报而欣喜,作此诗以颂之。

首联点出潼关的地势和战略地位,突出了它对中原的重要性,指出唐王朝必欲争取此地,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宁。“关陕”,泛指南北地区;“喉襟”,比喻要害之地。“陕州”,古地名,治所在今陕西大荔。这两句意思是说,陕州的咽喉要地必定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谁也不敢公然抗拒朝廷的号令。

颔联写潼关一带父老欢迎唐军的情景。“华阴”,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父老”,泛指当地居民。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潼关一带,白发苍苍的老人也纷纷出来欢迎唐军,他们指着滔滔黄河,高兴地说:“今天黄河水也变得清澄了!”这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人民的喜悦心情,表现了诗人对战友们的胜利充满信心,并寄予深厚的感情。

颈联写诗人在潼关时所见到的景色。这两句话大意是说:在潼关,我看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的头发已经白得像积雪一般了。这位老人还懂得黄河在今天变得清澄了。“解道”,了解,知道。“此日”,指这一天。这里用典,指黄河水变清,喻国泰民安。这两句既写眼前所见,又暗含对国家安定的美好祝愿,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尾联紧承颈联意脉,进一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大意是说:在潼关,我看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的头发已经白得像积雪一样了。这位老人还懂得黄河在今天变得清澄了。“一呼”,一声呼唤,指号令。“谁敢抗前旌”,意思是说,谁敢违抗皇帝的命令呢?“前旌”是古代军中的指挥信号,这里借指朝廷的号令。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只要一有风吹草动或出现一点异常情况,就会立即受到惩罚,谁还会敢违抗命令呢?“前旌”是古代军中的指挥信号,这里借指朝廷的号令。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只要一有风吹草动或出现一点异常情况,就会立即受到惩罚,谁还会敢违抗命令呢?这里的“前旌”,不是实际的旗帜,而是象征性的表示朝廷权威的标志。诗人用“前旌”来比喻朝廷的号令,表明自己忠于朝廷的决心与信心,同时也流露出对朝廷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五年(810)春过潼关时所作。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吐蕃攻扰西北边境,宰相裴度率师征讨有功。诗人为裴度的捷报而欣喜,作此诗以颂之。

首联点出潼关的地势和战略地位,突出了它对中原的重要性,指出唐王朝必欲争取此地,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宁。“关陕”,泛指南北地区;“喉襟”,比喻要害之地。“陕州”,古地名,治所在今陕西大荔。这两句意思是说,陕州的咽喉要地必定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谁也不敢公然抗拒朝廷的号令。

颔联写潼关一带父老欢迎唐军的情景。“华阴”,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父老”,泛指当地居民。这两句意思是说,在潼关一带,虽然年老的百姓头发已白如雪,但仍然欢欣鼓舞地向唐军欢呼致意,表示他们对唐军的热烈欢迎和支持。“解道”,了解,知道。“黄河清”,指河水变清,喻国泰民安。这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人民的喜悦心情,表现了诗人对战友们的胜利充满信心,并寄予深厚的感情。

颈联继续描绘潼关一带的景色和气氛。“解道”,了解,知道。“此日”指这一天。“黄河清”,指河水变清,喻国泰民安。这两句既写眼前所见,又暗含对国家安定的美好祝愿,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尾联紧承颈联意脉,进一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大意是说,在潼关,我看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的头发已经白得像积雪一样了。这位老人还懂得黄河在今天变得清澄了。“一呼”,一声呼唤,指号令。“谁敢抗前旌”,意思是说,谁敢违抗皇帝的命令呢?“前旌”是古代军中的指挥信号,这里借指朝廷的号令。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只要一有风吹草动或出现一点异常情况,就会立即受到惩罚,谁还会敢违抗命令呢?这里的“前旌”不是实际的旗帜,而是象征性的表示朝廷权威的标志。诗人用“前旌”来比喻朝廷的号令,表明自己忠心耿耿地效忠于朝廷的决心与信心,同时也流露出对朝廷无限的忠诚和热爱。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开阔明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