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递南来使,艰难北伐兵。
春迟榆柳色,朔动鼓笳声。
多难无朝野,深愁外死生。
群公柏梁宴,大将棘门营。
末路填驱辖,濒年绝请缨。
渔樵吾岂敢,玉石未堪平。

《伤春》

迢递南来使,艰难北伐兵。

春迟榆柳色,朔动鼓笳声。

多难无朝野,深愁外死生。

群公柏梁宴,大将棘门营。

末路填驱辖,濒年绝请缨。

渔樵吾岂敢,玉石未堪平。
将逐句解释这首诗的含义、译文和关键词注释:

  • 迢递南来使:指从南方而来的使者,表达了对使者长途跋涉的辛苦。
  • 艰难北伐兵:指在北方进行艰苦的北伐战争的士兵。
  • 春迟榆柳色:春天到来时,榆树和柳树的颜色尚未完全显现出来,意味着春天的到来缓慢。
  • 朔动鼓笳声:北方的鼓声和胡笳声响起,表达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 多难无朝野:国家面临着多重困难,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没有安宁。
  • 深愁外死生:由于国家的外部威胁,人民在外战死沙场,使得百姓深感忧愁。
  • 群公柏梁宴:指朝中大臣在柏梁台举行的宴会,暗示了政治上的腐败和享乐。
  • 大将棘门营:指驻守边疆的大将们在军营中的日常生活,反映了边防的紧张状态。
  • 末路填驱辖:形容战事结束,士兵们被驱赶回家,充满了无奈和悲凉。
  • 濒年绝请缨:每年都有士兵请求出战,但最终都未能实现。
  • 渔樵吾岂敢:我不敢像渔夫和樵夫那样过着隐居的生活。
  • 玉石未堪平:比喻国家的状况如同破碎的玉器,无法修复。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战争场景和人民的苦难,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忧虑与不满。诗中的语言简练而有力,通过对比和平时期的宴乐与战乱时期的苦楚,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此外,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榆柳的颜色和鼓笳的声音,增强了诗歌的氛围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