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猗丛兰,芬于幽阻。
彼美蘅杜,风所揄吐。
芃芃禾黍,罹此暑雨。
槁实不恤,世有饥者。
徘徊九方,靡即宁处。
君子悦心,不在爵土。
嗟余已迈,归从兰所。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咏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全诗可分为四层:第一层“猗兰操”三句,写丛兰的香气和生长环境;第二层“彼美蘅杜,风所揄吐”二句,写蘅杜的生长环境,与丛兰相似;第三层“芃芃禾黍,罹此暑雨”二句,写禾黍受暑雨之苦;第四层“徘徊九方,靡即宁处”,言其虽身处险要之地,却无法安居,最后两句点明主旨,抒发了对乱世中那些为国献身者的关注和同情。
【答案】
译文:茂盛的香草长在幽深的山野之中。美丽的蘅草和杜若,随风飘散。茂密的禾黍经受着暑热和暴雨的袭击,却毫不顾惜。它们甘于遭受苦难,而世上还有饥饿的人们。徘徊在四方各地,没有地方可以安身。君子心中喜悦的是美好的品德,并不在于爵禄和土地。可惜我已步入晚年,只能回归到兰花那里去了。
赏析: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八首。《古诗十九首》都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古诗,多感伤身世、抒发个人情志之作。这些作品往往直抒胸臆,语言朴实真切,感情真挚自然,反映了当时动荡时代士人的生活理想与精神追求。此首诗题为“猗兰操”,意即以兰花自励。
诗前两章先描绘了丛兰、蘅杜等植物生长环境的幽美,以及它们的高洁品质。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了那些饱受炎阳炙烤、暴雨摧残的禾黍。这几句看似平淡无奇,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作者通过对比的方式,揭示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生存状态,从而引出下文的中心话题——君子的高尚情操。
后三章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君子品格的赞美之情。他称赞君子的品德如同兰花般高洁,不慕权贵,不受利诱。尽管身处乱世,他们却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这种品格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更是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现实社会中的许多人们却并非如此。他们为了权势和利益而蝇营狗苟,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谋取自己的私利。这种行径不仅令人鄙视,更是背离了道德伦理的基本准则。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远离那些不道德的行为,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有道德、有修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