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陵有述 其三

太陵一抔土,仰视何嶙峋。
帝德浩如天,岂以黄屋尊。
垂衣十八载,象汇俱含醇。
非无阴阳接,四候均若春。
坐论颂贤佛,作行归俊民。
宁知神龙逝,化海邈无津。
握手三辅臣,扼腕竟何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陵有述 其三》是明代文学家范景文的一首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范景文,字梦章,号思仁,明河间府吴桥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东昌府推官,天启五年历吏部文选郎中,崇祯时官至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1. 诗歌原文
    惟帝造家邦,栖神依江甸。
    本计系东南,基立联宇县。
    牖户莫予侮,咽喉席清晏。
    攀髯泣难从,藏鼎垂钟巘。
    光气照松楸,万年紫气现。
    绛帷顿八纮,除凶与定变。
    会朝既清明,长发真龙见。
    南顾思无斁,濯灵此永奠。
    臣职愧军旅,敢从俎豆荐。

  2. 诗歌赏析

  • 历史背景:范景文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明朝历史的感慨以及个人对于责任的认识。他描述了帝王建立家国的场景,强调了国家根基的重要性。
  • 主题表达:诗歌中涉及了许多关于政治、社会和道德的主题。例如,“除凶与定变”暗示了范景文可能参与的政治斗争或对社会动荡的看法;“臣职愧军旅”,则反映了他作为官员的责任和担当。
  • 艺术手法:范景文在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谒陵有述 其三》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作品。通过深入分析范景文的生平和诗歌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