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屋哀哀啼老孀,祗因兵后又年荒。
一家十口存无二,废尽门前陌上桑。
宿井山废寺四首 其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井山废寺四首其四》是明代诗人汪广洋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战后废墟的感慨以及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背景,通过对废寺破屋的描写,揭示了人们生活困苦和家园荒芜的现状。
汪广洋,字朝宗,元明间扬州府高邮人,流寓太平,少事余阙,通经学,善篆隶,尤工诗歌。《凤池吟稿》是他的重要作品集。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见长,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善于通过景物描绘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诗的开头“破屋哀哀啼老孀,祗因兵后又年荒。”描述了一座破旧的房屋里,一位老妇人在哀哀地哭泣,这是因为战乱之后,家中只剩下她一个人,没有其他亲人能够幸存。这里通过“哀哀”二字,传达出老妇人内心的悲痛和绝望。同时,“祗因兵后”则点明了这是一场导致家园毁灭的战争。
“一家十口存无二,废尽门前陌上桑。”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原本生机勃勃的门前田野变成了一片荒凉的景象,没有了庄稼,也没有了人们的身影。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家园变得破败不堪。
整首诗通过对废寺破屋的描写,展现了战争带来的创伤和人民的苦难。诗人运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将这种深刻的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对废寺废屋的描绘,不仅展示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还反映了战争背后的社会问题。
汪广洋的《宿井山废寺四首·其四》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歌。它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深切关注。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艺术再现,更是对战争本质和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