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屋哀哀啼老孀,祗因兵后又年荒。
一家十口存无二,废尽门前陌上桑。

《宿井山废寺四首·其四》是明代著名诗人汪广洋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述了战争之后的荒凉景象,展现了一幅破败不堪的乡村画卷。下面将逐一解读这首诗:

  1. 诗意解读
  • 破屋哀哀啼老孀:描述了一间破旧的屋子里,一位老妇人在哭泣。这表达了战争对普通人民生活的破坏和对老年人的同情。
  • 一家十口存无二:说明在战乱中,只有少数幸存者能够幸存下来。这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的影响。
  • 废尽门前陌上桑:描绘了战乱后田园荒芜的景象,门前的桑树被废弃,象征着农民的辛勤劳作被荒废。
  1. 译文参考
  • 破屋之中,传来悲切的哭声,那是孤独的老妇人,她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
  • 在这间破旧的屋子里,剩下的两个人影相依为命,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无奈。
  • 田间地头,原本茂盛的桑树如今也变得枯黄,昔日的繁华早已消失殆尽。
  1. 赏析要点
  • 战争的影响:通过描绘战争后的残破场景,深刻表达了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 人性的关怀:诗中通过对老妇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战争中无辜受害者的深切同情。
  • 自然的荒凉:通过描绘农田、桑树等自然景物的变化,表现了战乱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 关键词解析
  • 破屋:象征着家庭的破碎和社会的不安定。
  • 哀哀啼:表达了悲伤和无助的情感。
  • 兵后:揭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冲击。
  • 残破:描绘了战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荒凉景象。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写于明初,当时正值国家动荡,社会不稳定,这首诗通过对战争后的荒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

这首诗不仅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揭示,也是对普通人在战乱中挣扎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和平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