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对雨

百年多胜游,得意在中秋。
月白露华满,天空海气浮。
深杯行绿酒,短棹发沧州。
此夜兼风雨,令人有所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对雨”是一首由明代诗人汪广洋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朴素观察与深刻体悟的一种展现,也是古人对于中秋节日以及其周边环境的一种独特情感表达。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的具体介绍:

  1. 诗人背景
  • 汪广洋,出生于元末明初的扬州府高邮人,是流寓太平的文人,字朝宗。他少时习经学,精通篆隶,尤其擅长诗歌创作。尽管他在元末时期曾举进士,但在明朝建立后,因胡惟庸党案被贬至海南并最终赐死。他的诗歌作品《凤池吟稿》流传至今,显示了他不凡的艺术成就。
  1. 诗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 诗中的“百年多胜游,得意在中秋。月白露华满,天空海气浮。深杯行绿酒,短棹发沧州”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致和诗意氛围,展示了诗人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 通过这句“此夜兼风雨,令人有所愁”,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天气变化的敏感,也反映了他对中秋这一特殊时刻的情感复杂性。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意义。
  1. 古代传统谚语的关联
  • “中秋一日雨,最怕过中秋”这句谚语反映了古人对中秋节期间天气的关注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一种自然规律的认识,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哲学思考。
  1. 对农业社会的影响
  • 在古代中国,中秋节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日子,也是农作物收获的关键时期。因此,任何影响收成的自然灾害,如雨水,都会受到极大的关注和讨论。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自然现象的敏感性及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汪广洋的《中秋对雨》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通过诗句传达了一种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沉思。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自然和人生的丰富想象与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