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宿王将军石室 其一

万绿絪缊宿野烟,江南五月半晴天。
双双燕子逢人语,引得新雏掠水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宿王将军石室•其一》是明朝文学家王士性的一首作品

王士性,字恒叔,号太初,是明代浙江临海人。《再宿王将军石室•其一》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也反映了他对时政的关注和批判精神。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体现了他的仕途起伏与政治态度。下面将深入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及译文
  • 原文:万绿絪缊宿野烟,江南五月半晴天。双双燕子逢人语,引得新雏掠水边。
  • 译文:在江南五月的黄昏时分,万绿丛中烟雾缭绕,野草繁茂。两只燕子飞入村中,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引领着新生的雏燕掠过水面。
  1. 诗歌赏析
  • 自然描绘:首句“万绿絪缊宿野烟”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自然景象,绿色植被覆盖着大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这里的“绿”字,既指自然界的植被,也暗喻作者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 生态观察:第二句“江南五月半晴天”则转向了对江南地区特定季节气候的描述。“五月”不仅代表了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还暗示了诗人对这一时节的独特感受。在这里,“半晴天”可能指的是天气多变而又恰到好处,既没有酷热也没有严寒,适合外出活动。
  • 生活情趣:第三句“双双燕子逢人语”和第四句“引得新雏掠水边”则进一步描绘了乡村生活中的生动场景。燕子是常见的鸟类,它们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喜悦和希望。诗中的小燕子不仅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它们的存在增添了诗句的生活气息和趣味性。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王士性(1546—1598),字恒叔,号太初,是明代浙江临海人。他是一位进士出身,曾历任多个官职,包括确山知县、礼科给事中等职位。他的仕途虽然经历了波折,但始终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朝政。
  • 政治生涯:王士性的政治生涯颇为坎坷。他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职,后来又被召回。他的这种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官场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因此,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政治现实的深刻思考。
  • 思想倾向:王士性的思想倾向非常明显,他倾向于关注现实问题,尤其是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和反思,这也是他能够引起后世共鸣的原因之一。
  1.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再宿王将军石室•其一》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生动的场景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让人在喧嚣的社会中找到一丝宁静和慰藉。
  • 修辞手法: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化、比喻等,使得诗歌的表现力更强。例如,“双双燕子”和“引得新雏”等句子都运用了形象的语言来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 主题表达:王士性在这首诗中不仅描述了自然的美景,更深入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这种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风景描写的作品,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诗。

除了以上内容,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了解:

  • 研究王士性的其他作品,如《广志绎》、《五岳游草》,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深度。
  • 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王士性作品中的深层意义和历史价值。
  • 探索与其他文人的交往及其影响,可以发现更多关于王士性创作风格的线索和启示。

《再宿王将军石室•其一》不仅是王士性个人创作的结晶,也是明代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无尽的思考空间。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文字和动人的意象,还能深刻理解作者的人生哲学和社会理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