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银山道

寥寞荒山径,人随黄叶踪。
林虚峰影乱,谷老雪痕封。
落日闲归牧,投烟及暮钟。
到来频立马,鸟道几重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走银山道》是明代诗人王衡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寥寞荒山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内心的孤寂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王衡,字辰玉,号缑山。明苏州府太仓人,王锡爵子,自幼才华横溢,读书五行俱下。万历十六年举顺天乡试第一,万历二十九年会试成进士,廷试第二。授编修。奉使江南,因请终养归。诗文俱称名家,有《缑山集》及杂剧《郁轮袍》等。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 寥寞荒山径:形容道路荒凉,无人烟。
  • 人随黄叶踪:形容人随着飘落的黄叶而行。
  • 林虚峰影乱:形容树林稀疏,山峰的影子交错重叠。
  • 谷老雪痕封:形容山谷经过长时间的雪覆盖,雪迹已经模糊不清。
  • 落日閒归牧:形容傍晚时分,人们闲散地归来放牧。
  • 投烟及暮钟:形容傍晚时分,听到寺院的钟声。
  • 到来频立马:形容经常来到这里,不得不频频停下马来观望。
  • 鸟道几重重:形容山路崎岖,难以通行。
  1. 诗歌赏析
  • 描写自然景观:《走银山道》通过对寥寞荒山、黄叶、树林、山峰、雪痕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孤独的画面。
  • 表达内心情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哀愁。
  1. 文化背景
  • 《走银山道》的创作背景是在明代,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文人骚客辈出的时代。王衡作为一位有才情的官员,他的诗词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
  1. 艺术特点
  • 《走银山道》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
  • 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 语言优美:诗歌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词汇和句式,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自然。
  1. 历史影响
  • 王衡的这首诗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王衡的诗歌风格受到了宋代诗人李新的影响,而《走银山道》正是受到这种影响的产物之一。
  1. 现代价值
  •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文学艺术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了解明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走银山道》是明代诗人王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深沉的情感。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