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秋日

高树秋声入梦迟,夜来风雨簟凉时。
季鹰自解归来好,纵乏莼鲈也动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安秋日》并非一首文学作品,而是清代诗人李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1. 诗人介绍:李因,字今是,又字今生,号是庵,又号龛山逸史,明末清初浙江钱塘人。他不仅工于律诗,擅长用水墨画,而且性格豪爽,不拘小节,是一位具有独立人格的文人。李因的作品以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而受到后人的赞誉。

  2. 诗歌原文:《长安秋日》是李因在明末清初所作,展现了其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
    高树秋声入梦迟,夜来风雨簟凉时。
    季鹰自解归来好,纵乏莼鲈也动思。

  3. 主题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长安城图景。首句“高树秋声入梦迟”,通过秋日里高树传来的悠扬秋声,传达了一种宁静而又稍带忧伤的氛围。次句“夜来风雨簟凉时”,则描绘了秋风起时的夜晚,伴随着细雨和凉爽的簟席,让人感受到了季节更迭带来的变化和心灵的触动。最后两句“季鹰自解归来好,纵乏莼鲈也动思”,表达了诗人对于归家的喜悦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即使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依旧如潮水般汹涌。

《长安秋日》不仅是一首艺术价值很高的诗歌,更是一扇窥视古代文人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鉴赏,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诗歌的魅力,还能深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和家乡的无限眷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