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九寺

树合若无路,傍寻有寺通。
远鸦翻夕景,一雁压春风。
石面雷批壑,松腰水掣空。
凭栏疑日月,不似楚吴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贺九寺》是明代作家王铎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通过描绘树合若无路的景象和近旁找到通达的寺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王铎(1592年—1656年),字觉斯,号嵩樵,又号烟波钓徒、石霞散人等,山西山阴(今山西河津)人。他是一位具有卓越文学成就的明代诗人,其诗歌作品以豪放、激昂而著称,尤以七言古体见长。
  1. 诗作原文:《贺九寺》
  • 树合若无路,傍寻有寺通。
  • 远鸦翻夕景,一雁压春风。
  • 石面雷批壑,松腰水掣空。
  • 凭栏疑日月,不似楚吴中。
  1. 诗歌内容分析
  • 树木与道路的描写:诗中的“树合若无路”形象地描绘了树木茂密到了极点,仿佛连一条小路也难以辨识的情景,这种景象往往让人联想到深山古林,或是幽静深远的庭院。
  • 自然景观的描绘:“远鸦翻夕景,一雁压春风”两句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色图。乌鸦在黄昏的天空中翱翔,一队大雁在春天的风中掠过,这些景象不仅衬托出环境的宁静,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然。
  • 岩石与松柏的描写:“石面雷批壑”与“松腰水掣空”分别描述了岩石上如被雷声击中般的凹陷和松树枝干在水中的倒影,这两句通过对自然形态的精细描绘,增添了诗句的艺术美感。
  • 诗人的情感表达:最后两句“凭栏疑日月,不似楚吴中”,诗人站在栏杆之上,似乎能够感觉到时间的流逝,这与中国古代诗人常有的怀古之思有关,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1. 文化意蕴
  • 自然美的追求:《贺九寺》体现了王铎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他不仅赞美自然景观的壮丽,更在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 哲学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哲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以及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方静谧之地的渴望。
  • 地域特色:此诗中的“楚吴中”(指古代的荆州和吴地)也可能暗指作者所处的地区或他所崇尚的文化背景,展现了一种地域文化的共鸣。

王铎的《贺九寺》不仅是一首美丽的田园诗,更是一首富含哲理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让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