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陇上麦,离离江边树。
此地曾别郎,细雨湿归路。
郎亦从此去,侬亦从此辞。
感彼路傍人,道侬相送时。
不忍与郎别,又不随郎去。
只是牵郎衣,踌躇复不语。
斫枝斫连理,折花折并头。
今日非昨日,侬身那自由。
一花持伴侬,一花持赠郎。
不比花颜色,但比花参商。
侬如车脚泥,弃置亦不安。
郎如失林翼,孤栖亦不欢。
侬自目送郎,请郎莫回顾。
恐郎为侬辛,泪亦为郎茹。
譬如不相识,相会自有期。
但愿加餐饭,不愿长相思。
陇上别
介绍
《陇上别》:陇右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时代变迁和地域精神的见证。1926年创刊于上海的《通俗日报》就曾在其半版副刊“杂货铺”栏目中刊登了不少可称之为新文学的白话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展示了作者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的深刻思考和融合创新。而《陇上别》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与哲思的交融,是陇右地区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文学传统的延续与发扬。
《陇上别》的创作背景深植于陇右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这一地区的文学遗产丰富,早在先秦至清末乃至民国时期,陇右地区便涌现出了众多文学巨匠和杰作。据清代文献学家的研究,清末的安维峻、民国时期的张维以及郭汉儒等人的作品都对陇右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质量上乘,更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展现了陇右地区人民的思想情感与生活哲学。
在《陇上别》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山川的无限眷恋和对故土文化的深深敬仰。这种情感的流露不单单是对故乡景色的描述,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与心灵的对话,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陇上的山水之间,感受着那片土地上独特的自然美和人文气息。作品中还融入了许多陇右特有的民俗风情和历史传说,使得整个故事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生动活泼。
《陇上别》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巧妙的叙事结构和丰富的想象力。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陇上的风土人情,用生动的语言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历史的记忆,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惊喜和感悟。
《陇上别》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传统和创新。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陇右地区悠久的历史文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启示我们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通过对《陇上别》的阅读和研究,我们不仅能了解到一个地区的文化面貌,更能体会到人类共同的情感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