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诗

春园风物好,二月笋生时。
爱此锦绷子,参他玉版师。
嫩休论菜甲,滑可比莼脂。
酒辣偏相称,茶清更不疑。
味存甘苦外,质与刚柔宜。
上番看何意,平安报有期。
此君真不俗,少具出尘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笋诗》是一部由杜甫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竹笋生长的盛况以及作者对竹林的喜爱和护竹的情感。以下是关于此诗歌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著称于世。他的诗作广泛涵盖了战争、社会问题、自然景色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诗歌原文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3. 诗歌赏析

  • 描写春天:诗的前两句“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描绘了春天竹林的景象。春笋破土而出,生机勃勃,竹林茂密,遮蔽了道路。
  • 表达情感:后两句“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则展现了诗人对于这片竹林的深厚感情。他不仅欣赏春笋的生长,更期待与来访的朋友一起欣赏这美好的风景。然而,当有客人到访时,他因忙于护笋而未能及时迎接,表达了他对竹林的珍视和对朋友的尊重。
  1. 文化影响:《春笋诗》作为唐诗的一部分,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它不仅美化了自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此外,这首诗在后世也常被引用,成为赞美春笋和春天的象征。

杜甫的《春笋诗》不仅是一首反映春天景色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不仅能领略到唐代诗歌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