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尊堂看杏花次从子宜之韵

愁病经春未有涯,除非对酒并看花。
疏枝乍见含烟吐,独树偏怜傍屋斜。
不共梅妆矜似雪,已分桃晕欲成霞。
婆娑古干南村下,尚拟新晴过陆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宝尊堂看杏花次从子宜之韵》是明代李流芳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详细介绍与分析:

  1. 作者简介:李流芳,字长蘅,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南直隶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他是一位著名的文人、画家和书法家,以画梅著称,其画艺精湛且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在文学方面,李流芳同样才华横溢,尤以诗歌见长,其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

  2. 诗歌原文
    愁病经春未有涯,除非对酒并看花。
    疏枝乍见含烟吐,独树偏怜傍屋斜。
    不共梅妆矜似雪,已分桃脸艳如霞。
    闲来小筑寻幽趣,日暮归时听水哗。

  3.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整首诗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和诗人的情感。“愁病经春未有涯”开篇即表达了诗人因疾病而心情沉重的状态,而“除非对酒并看花”则透露出诗人试图以饮酒赏花的方式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 意象选择:诗中的“疏枝”、“独树”、“含烟吐”、“桃花脸”等意象生动形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展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
  • 语言风格:李流芳的语言清新自然,简洁而充满韵味。例如“愁病经春未有涯”,寥寥数语,却把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春天的生机巧妙结合,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
  • 主题思想:整首诗不仅是对春天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哲学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在困境中寻求心灵解脱的愿望。

《宝尊堂看杏花次从子宜之韵》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奇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