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陶使君暨诸公游海幢寺拟呈空和尚

地势趋江出,天风接海回。
林栖真性命,潮长幻楼台。
万象呈心印,群公作赋才。
几时开白社,陶令复能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陪陶使君暨诸公游海幢寺拟呈空和尚》是明朝诗人王邦畿的作品,其内容描绘了一幅江海交融的壮丽图景。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也体现了他对生活哲理的独特见解和艺术追求。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王邦畿(1494年—1566年),字伯安,号东篱,明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诗作广泛流传,尤其在山水田园题材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与表达,深受后世赞誉。
  1. 原文解析
  • 诗中“地势趋江出,天风接海回”两句,形象地描述了海幢寺所处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这里既有江水的流动,又有海风的吹拂,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画卷。
  • “林栖真性命,潮长幻楼台”则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城市繁华的反思。他认为在自然的怀抱中,人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谛,而城市的繁华只是虚幻的景象。
  1. 作品鉴赏
  • 《陪陶使君暨诸公游海幢寺拟呈空和尚》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示了王邦畿作为一位文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这首诗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游览经历的描述,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和思想的碰撞,反映了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陪陶使君暨诸公游海幢寺拟呈空和尚》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哲理、反映明代社会风貌的重要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及其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