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其四

忽忆去年夜,苦吟犹病中。
但令身健在,且莫怨途穷。
野萼今将发,清尊幸不空。
只愁难免俗,明发又匆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除夕·其四》是清朝于成龙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庭和社会的深刻感悟。以下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意义及其艺术特点:

  1. 作者简介
  • 于成龙(1629年—1687年),字启东,号春渠,江苏常熟人,明朝官员。他在任期间以清廉著称,深受百姓爱戴。他的事迹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一代名臣的典型代表。
  1. 诗歌原文
    隔邻儿女闹喧哗,故事犹将守岁夸。八口艰难欣有母,一身奔走苦无家。颓唐仆婢惊弓鸟,荏苒光阴赴壑蛇。蜡烛也知家国恨,替人垂泪不开花…

  2. 诗歌翻译

  • 邻居的孩子吵闹喧闹不已,还津津乐道地讲述着守岁的快乐。
  • 家中虽只有八口人,却因生计艰难而感到庆幸能有母亲在身边。
  • 仆人们因生活的艰辛而变得萎靡不振,如同被惊吓的弓箭之鸟;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如一条深沟中的毒蛇。
  • 烛光似乎也能感受到国家的哀愁,它默默地为人们哭泣,但无法绽放出花朵般的笑容。
  1. 诗歌赏析
  • 此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在除夕之夜的所见所感,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的深切思考。
  • 诗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巧妙地引出了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反思。
  • 诗中的“蜡烛”象征着光明和希望,尽管它知道自己承受着国家和家庭的哀愁,但它仍然选择默默流泪,不愿放弃自己的职责。
  1. 写作背景
  • 此诗创作于清朝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虽然艰难,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 通过这首诗,于成龙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家庭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除夕·其四》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家庭和社会的深深感慨。对于读者来说,这首诗不仅仅是一次文学上的享受,更是一次思想和情感上的冲击和洗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