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楼 与张阆仙(壬午)

古寺墙西,浅溪滩北,寂寞秋生穷巷。
幽花倚砌,好鸟窥檐。
小院人巨偏畅。
消遣暇日多方。
染笔图成,红林青嶂。
问何师得此,微描风理,远观云样。
今试看、短发初斑,慵眸微彻,寿者岂云非相。
寻梅桥畔,深菊篱边,未藉扶人邛杖。
笑阅流光,且喜樽酒难空,床书无恙。
怪伏生年老,还坐传经绛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秦楼·与张阆仙》——明末清初文学瑰宝

《过秦楼·与张阆仙》,王庭所作,是一首描绘秋日寂寥景色的词。在词中,王庭以淡墨勾勒出古寺墙西、浅溪滩北的荒凉景象,通过幽花、好鸟等细节描写,传达出深深的寂寞感。词人借“染笔图成”四句,表达了自己对艺术创作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今试看、短发初斑,慵眸微彻,寿者岂云非相”,更是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态度的豁达和超然。

王庭作为清顺治六年进士,授广州知府,历任广西左江道、按察副使,江西右布政使,山西右布政使等职。其丰富的官场经历使得他在这首词中融入了许多关于仕途的思考。例如,“怪伏生年老,还坐传经绛帐”一句,既是对历史上著名学者伏生的怀念,也反映了王庭对知识传承的尊重。

王庭在词中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尤其是“寻梅桥畔,深菊篱边,未藉扶人邛杖。”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之中。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也是王庭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他的词作不仅展示了他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更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过秦楼·与张阆仙》是明末清初文学瑰宝之一,它不仅是王庭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晚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