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水春涛

江头草绿日初晴,涨起春涛两岸平。
浪势拍空翻雪白,湍声入耳作雷鸣。
鱼龙变化九天阔,舟楫飞扬一叶轻。
谁识当年川上叹,无穷道体自流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摺水春涛》是一首七言律诗,由明代诗人丘弘所作

丘弘(1425年-1503年),字宽叔,号上杭,明福建上杭人。《摺水春涛》是他于明朝天顺八年(1464年)创作的一首诗歌。在这首诗中,丘弘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天江水的景色,以及其带来的感受和联想。

诗的原文如下:

江头草绿日初晴,涨起春涛两岸平。
浪势拍空翻雪白,湍声入耳作雷鸣。
鱼龙变化九天阔,舟楫飞扬一叶轻。
谁识当年川上叹,无穷道体自流行。

丘弘在《摺水春涛》中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表达他对自然景象的热爱和敬畏。首句“江头草绿日初晴”描绘了一幅春日里江边的宁静画面,而“涨起春涛两岸平”则形象地表现了春潮汹涌的景象。接下来的诗句中,“浪势拍空翻雪白,湍声入耳作雷鸣”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仿佛置身于那澎湃的江水之中。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而富有节奏感,语言简炼却意味深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丘弘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诗中的“谁识当年川上叹,无穷道体自流行”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自然循环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宇宙大道永恒不变的感慨。

《摺水春涛》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更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哲学思考,展示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成就。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是研究明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