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王中丞 其一

主恩三遣护三边,骠骑功名破敌年。
不谓汉军能失利,犹堪起冢象祈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王中丞其一》是明代诗人李攀龙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展现了李攀龙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独特见解。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赏析:

  1. 诗歌原文
    司马台前列柏高,风云犹自夹旌旄。
    属镂不是君王意,莫作胥山万里涛。

  2. 诗歌翻译
    司马台前列有高耸的柏木,风云依旧环绕着旌旗。
    不属于君王的志向,不要化作那胥山的万里波涛。

  3. 诗歌注释

  • 司马台:古代地名,这里可能是指某位中丞的官邸或办公地点。
  • 柏高:柏树高大挺拔,常用来象征忠贞不屈的精神。
  • 风云犹自夹旌旄:风云仍然环绕在旌旗周围,意味着虽然形势变化,但中丞的声望依然如故。
  • 属镂:一种武器,这里可能用来形容某种非君主意志的力量或行为。
  • 胥山:古代名山之一,这里可能指代某种特定的地理或政治背景。
  • 万里涛:象征着辽阔的水域,可能暗示某种宏大而深远的意象或情感。
  1. 诗歌赏析
  • 李攀龙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中丞忠诚与坚守的敬意。他通过描绘自然环境与政治氛围的和谐,强调了中丞的高风亮节。
  • 诗中的“司马台前列柏高”和“风云犹自夹旌旄”,运用自然景观与政治象征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中丞坚韧不拔精神的赞赏。
  • “属镂不是君王意,莫作胥山万里涛”表达了诗人对某些行为的批判,认为这些行为不符合君王的意愿,应该避免。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对中丞的忠诚,也展现了诗人的政治立场。

通过对《挽王中丞其一》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作品,而是一部充满历史感、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的作品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