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居庸万仞关,重重深锁白云间。
金汤塞险都城壮,亭障乘边苑马闲。
田畯劝农春茇野,虞人校猎晓罝山。
郊行祗拟观形胜,不为韶华久未还。
次进士马中锡吴淑游京师西山韵八首 其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进士马中锡吴淑游京师西山韵八首·其七》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7年),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与陈师道、张耒、秦观等在黄州城外的临皋亭相唱和。诗题中的“次进士”指的是苏轼在登科后,曾三次应诏入京,但均未及授官而归,故曰“次进士”。
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韩寿俊,曾为鸳鸯头。
玉刻麒麟腰带缓,朱楼歌舞两相欢。春光欲暮空惆怅,不见伊人见早梅。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第一句:“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这里的“西城杨柳”描绘了一个典型的春天景象,杨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营造出一种柔和而美好的氛围。然而,这种美好的景象却引发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伤感。
第二句:“犹记多情韩寿俊,曾为鸳鸯头。” 这里提到的韩寿是一位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曾经因为自己的美貌和才华而备受瞩目。而“鸳鸯头”则是一种古代妇女的发饰,象征着夫妻之间的和谐与恩爱。通过对比韩寿的多情与自己的处境,诗人抒发了自己对于爱情的渴望和无奈。
第三句:“玉刻麒麟腰带缓,朱楼歌舞两相欢。”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繁华的都市景象,人们在华丽的宫殿中歌舞升平,享受着生活的快乐。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却掩盖不了诗人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第四句:“春光欲暮空惆怅,不见伊人见早梅。” 最后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期待。尽管春天即将过去,但他仍然希望能够见到心爱的人,欣赏那盛开的早梅。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诗人只能在心中默默期盼。
苏轼的《次进士马中锡吴淑游京师西山韵八首·其七》以杨柳、鸳鸯、麒麟等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哀愁,同时通过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的对比,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奈。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