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宗周归维扬

江亭酒尽客登舟,落木纷纷下未休。
南路风波偏觉险,北方裘马正宜秋。
天垂迥野山横接,潮入平川海倒流。
二十四桥行乐处,月明歌吹在层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杨宗周归维扬》是明代诗人史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史鉴,字明古,号西村,明代苏州府吴江人,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与文学家。他的学问涉猎广泛,尤其精通历史,对千载往事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记录能力。
  • 史鉴不仅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画家。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也颇受推崇,其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 除了文学和艺术成就,史鉴也是一位关注时事、敢于表达个人意见的思想家。他对时政和文人言论都有着敏锐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
  1. 诗歌原文
  • 江亭酒尽客登舟,落木纷纷下未休。
  • 南路风波偏觉险,北方裘马正宜秋。
  • 天垂迥野山横接,潮入平川海倒流。
  • 二十四桥行乐处,月明歌吹在层楼。
  • 此诗描绘了诗人送别朋友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其前途的美好祝愿。
  1. 创作背景
  • 该诗创作于弘治、正德年间,这一时期吴中地区的文士群体非常活跃,其中沈周被视为领袖人物,而史鉴则位列其后。
  • 史鉴与许多当时的文人都有交游,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及思想情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语言精炼,韵律和谐,体现了古代汉语诗歌的独特魅力。
  • 在艺术手法上,史鉴善于运用自然景物作为比喻,以江亭酒尽、落木纷纷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离愁别绪的氛围。
  • 此外,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也较为丰富,例如将南路由“南路”和“北方”分别对应不同的季节和景象,增加了诗的表现力和深度。

《送杨宗周归维扬》不仅是一首表现送别情感的七言律诗,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个人情感色彩。通过欣赏这首经典之作,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于友情、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