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马丈见送巡海之作

楼船遥指越王城,万里波涛按部行。
门下有人惟说剑,江南何处不谈兵。
长缨我愧山东妙,铜柱君悬海外名。
忽讶天台霞色起,开椷彩笔更纵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马丈见送巡海之作》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李攀龙的文学才华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诗歌原文:“楼船遥指越王城,万里波涛按部行。门下有人惟说剑,江南何处不谈兵。”
  • 诗歌翻译:楼船远远指向越王城,万里波涛按部行进。门下之人只有谈论剑术,江南哪里不谈战争?
  1. 诗歌背景
  • 作者李攀龙:李攀龙是明代山东历城人,与谢榛、吴维岳、梁有誉、王世贞并称“五子”,后又与徐中行、吴国伦等人合称为“后七子”,他是明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 创作时间:具体创作年份未明确记载,但可以推测这是在明朝中后期,李攀龙仕途不顺或处于某种社会变动期时所作。
  1.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李攀龙的诗以声调见长,但常被批评为模拟生涩,缺乏独创性。他的诗歌多关注国家大事和民生疾苦,体现了他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
  • 主题思想:《和马丈见送巡海之作》这首诗,通过描绘海上巡海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忧虑和对军事斗争的关注。同时,诗歌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个人才能的自信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待和担忧。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李攀龙作为明代“后七子”的重要成员,其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创作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发展,也为研究明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文化传承:李攀龙的诗歌作品,尤其是那些表现国家兴亡和个人情感的作品,成为后来文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现代评价
  • 现代学者评价:现代学者对李攀龙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价,普遍认为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 社会影响:李攀龙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无论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还是在社会文化层面,他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可以看出李攀龙的《和马丈见送巡海之作》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时代风貌、体现国家责任感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学的特色和社会背景,以及李攀龙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相关推荐